http://big5.hwjyw.com/resource/content/2010/01/21/2371.shtml 什麼是大戰三百『回合』? | ||
2010年01月21日 16:32 | ||
古代小說,說兩人交戰,常雲『大戰三百回合』。然則何謂『回合』?此詞實源于古代車戰。 古代社會,無論東西方,都存在一個以車戰為主要戰爭形式的時期,在中國是商朝至西漢初期。春秋尤以車戰為主,如《左傳•隱公四年》有:『秋,諸 侯複伐鄭……諸侯之師敗鄭徒兵。』沈欽韓《春秋左傳補注》雲:僅敗其徒兵,足見鄭雖敗,未受大創。如果車戰敗了,那就是大敗了。又如《左傳•隱西元年》: 『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。』即只言車數,而不言人數。依上可見,車戰之重要。 按《司馬法》所說:車一乘有甲士三人,步卒七十二人。步卒就是前面所說到的『徒兵』。所謂的甲士三人,就是戰車上左面的『射』,用弓箭,作遠端 攻擊;中間的『御』,戰車是一車四馬,中間兩匹為服,左右兩邊的稱『驂』或『騑』,御就是駕駛員;右面的『車右』,執戈盾,作近戰防御,備制非常。 甲士三人中,『射』『御』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,周朝時的六藝『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』,都是貴族的課程;而『車右』更是選孔武有力、忠誠果敢 的勇士擔任,如《左傳•宣公二年》:『秋七月,晉侯飲趙盾酒,伏甲,將攻之。其右提彌明知之。……提彌明死之。』里面的『其右』就是指『車右』,《公羊 傳》于此處則說:『趙盾之車右提彌明者,國之力士也。』這也再次說明戰車為什麼重要。因為這『甲士三人』都是貴族精英和無敵勇士。而戰車後面的徒兵,不過 是一班農夫或奴隸罷了。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,但有特殊情況,那就是君主、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。當此時,主將居中,御者居左,車右位置不變。由于主將在該車上, 所以車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;而御者是偏在一側駕馬的,更得技術超群。所以《左傳》仲介紹戰爭時,幾乎都要說明主將的御者和車右,如《左傳•桓公三年》: 『三年春,曲沃武公伐翼,次于涇庭。韓萬御戎,梁弘為右。』《左傳•閔西元年》:『晉侯作二軍,公將上軍,大子申生將下軍。趙夙御戎,畢萬為右。』《左傳 •閔公二年》:『冬十二月,狄人伐衛。衛穆公……渠孔御戎,子伯為右,黃夷前驅,孔嬰齊殿。及狄人戰于熒澤。』『大子帥師……狐突御戎,先友為右;梁余子 養御罕夷,先丹木為右。羊舌大夫為尉。』 車戰開始時,戰車駛向對方,兩方開始交戰:先是遠端,射者對攻;戰車靠近後,車右用戈矛交戰;然後戰車擦身而過,駛向遠方,再是弓箭對射。這個 過程成為『合』。合就是交、交戰的意思,如《左傳•成公二年》的『鞌之戰』中,御者解張說:『自始合,而矢貫余手及肘。吾折以御,左輪殷紅。』車右鄭丘緩 也說:『自始合,苟有險,余必下推車。』現在日本說交戰,還是用『合戰』,最著名的『源平合戰』,大家都聽說過。 戰車駛遠之後,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,准備第二次對攻。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,就是『回』。然後兩車再駛近而『合』。一個『回』,必有一個『合』。 戰爭就這樣不停『回』『合』『回』『合』的繼續下去。直到有一方敗北,在『合』之後,不再『回』,直接駕車而逃。 因為逃跑的一方是『合』完逃跑的,所以不用減速,直接衝出戰場,因而有一定的速度優勢;而勝利的一方,在『合』完之後,必須要減速再來一個 『回』,才能發現對方的逃跑,從而再加速追逐,這就存在一個距離劣勢和一個速度劣勢,一般很難追上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才會出現『鞌之戰』中『齊師敗績, 逐之,三周華不注』的情況。也因為這個原因,古代車戰很難活捉對方的主將。當然也有例外,或出現偶發情況,比如《左傳•桓公三年》載,晉國武公跟翼侯作 戰,翼侯逃跑,結果『驂絓乃止』,就是逃跑途中,御者不注意,駕車的四匹馬中靠邊上的馬被樹枝挂住了,沒跑掉,被活捉了。由此也可見,在車戰中,御者是非 常重要的。其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:古代車軌是統一的,《左傳•隱西元年》說:『天子七月而葬,同軌畢至。』用『同軌』來代稱天下,就能說明這個問題。在車 戰時,戰車必須循著前一次的車轍而行,否則就會發生戰車對撞、或者『回』的時候『合』不到一塊兒的情況。當逃跑的時候,就不用再循著前一次的車轍印了,故 而《左傳•莊公十年》『齊晉長勺之戰』的時候,曹劌『下視其轍』,根據『視其轍亂』,就能判斷出齊師戰敗了。 西漢武帝以後,由于作戰的物件由中原內部變為北方匈奴,作戰的決定力量也由車戰而變為騎戰,『回』『合』的壯烈情況漸漸不再出現。但『回合』一 次來說明作戰中的一次交鋒,卻一直流傳至今。 | ||
【來源:中國華文教育網】 |
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
什麼是大戰三百『回合』?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